新闻资讯
 
风情卡门(一)比才与卡门
  比才(1838—1875年)出身于音乐世家。父亲是音乐教师,母亲会弹钢琴,舅舅是著名歌手,加上他从小具有音乐天分,使他在音乐道路上一帆风顺。9岁进入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并屡获各种比赛大奖。13岁时,他的阅谱能力和钢琴演奏水平已十分高超。19岁时,他获得法国青年音乐家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赴罗马进修3年。在意大利学习期间,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在给父亲的信中他写道,他的音乐前途在于歌剧,他要以歌剧创作赚取10万法郎。22岁时,比才从意大利归来,正式开始了他的歌剧创作生涯。他很快写出第一部歌剧《采珠人》。音乐很美,但风格上有威尔第的影子,演出效果平平。此后谱写的几部歌剧,成绩一如《采珠人》,不算太坏,也没有特别引人之处。惟一的例外是他为都德的话剧《阿莱城姑娘》写作的37段配乐,由于被故事中法国南方特异风光激发了灵感,创作出的音乐绚丽而动听。他从中选取十几段旋律优美的小曲编成音乐组曲,结果大获成功,此后成为音乐厅常用曲目。

  1847年,比才为梅里美小说《卡门》的歌剧脚本谱写音乐。从一开始,他就感到故事是为他度身订作的,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题材。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热情,说他此时具有“孤注一掷”的气概,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用歌剧表现社会底层男女间的俗事,并赋予它深刻的悲剧性,《卡门》可谓首创。比才不以音乐为卡门申辩,而是避开剧情的细致描写,用音乐勾勒人物性格、渲染异国情调和特殊的环境氛围,并用音乐营造出撼人的悲剧结局,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卡门》的音乐热情、狂野,令人着魔,以致于在一出歌剧之中,就有《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亚舞曲》、《阿拉贡舞曲》、《吉普赛之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迷人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

  然而1875年3月3日,当《卡门》在巴黎歌剧院首演时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开演之前,观众从“高雅的歌剧形式表现高雅的人物和故事”的欣赏习惯出发,即对剧中人物的“低级”难以适应。因为剧中女主角是制烟厂女工(一个吉普赛女郎),男主角是个普通士兵,另一男主角则是连生命都没有保障的斗牛士,皆是典型的社会底层人物。而随着剧情发展,某些“龌龊”的场面更是不断出现:一群女工吸烟的场景,这些女工吵骂、打架的场面;还有残忍的斗牛士与牛相搏……于是,观众认为,这简直太粗俗了,难以接受。巴黎的报纸,素来热心歌剧的评论,然而这一次,反应却十分冷淡。《卡门》首演的失败,给了比才巨大的精神打击,他痛苦极了。想想看,当他终于找到一个最适合表现自己天分的题材,押上身家性命般写出平生最杰出的音乐却遭到当时自视高雅的巴黎人的白眼、冷漠和嘲讽,这让他如何忍受。3个月后,比才因心脏病猝发身亡,终年37岁。

  卡门之死,是悲剧;比才之死,也是悲剧。惟可庆幸的是,两个悲剧的叠加,使歌剧《卡门》获得了永生,如今,它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成为难得的歌剧瑰宝。
相关演出
 
张扬自由的狂野之美 跨越生死的忘我之恋
张扬自由的狂野之美 跨越生死的忘我之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