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巴赫简介——巴洛克时期伟大的音乐建筑师、音乐之父
巴赫音乐路程

巴赫与管风琴的情缘

  “巴洛克”是一个时期的简称,这个时期通常是指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这150年的范围。这个时期内产生的音乐作品,习惯上便称之为“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而且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来才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是有各种精致而华丽的装饰,表现在音乐旋律特点为: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几位出色的、让后人惊叹不已的音乐家,J.S.巴赫是其中一名代表人物。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他的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舒曼说:“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高尔基说:“如果像山峦一样列举大作曲家们的名字,那么位于其顶峰的无疑是巴赫。”有足够多的作家和批评家用足够多的最高形容词来评价巴赫。他们说他的管风琴音乐将科学与诗歌、技术与情感、精湛技巧和高贵思想融为一体。他以全部的音乐生命和才华致力与达到超乎人类之上的境界。他们宣称,他以自己精神的激情和博爱使过去的复音音乐充满活力,他是巴洛克音乐的颠峰人物,艺术史上的巨人。他将自己触及到的一切发展到极致,对作曲技巧的掌握无与伦比。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时,惊呼道:“他不是小溪(德文巴赫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这位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巨人,其创作包罗万象,作品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除歌剧外无不涉猎,尤以赋格(fugue)作品堪称复调技术的总结性精品。他对自己有一个相当简单的解释:“我努力工作”。而且事实如此。

  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一共为教堂创作了150首管风琴圣咏曲(管风琴圣咏曲是指根据教堂圣咏旋律作曲的一切管风琴曲),与管风琴结下了深深的情谊。他的管风琴音乐可分为两大类:

1)赋格曲或带有赋格的其它曲子;  2)众赞歌前奏曲。

  前者豪放粗犷、气热澎湃、辉煌壮丽,必然的逻辑将这类曲目同“神圣”、“崇高”、“永恒”、“痛苦”、“死亡”……联系在一起。后者则是抒情的、内在的,这部分曲目现存约一百四十余首,大部份是以路德圣咏作为高音定旋律的改编曲和变奏曲,巴赫将路德圣咏作为自己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的骨架,并对其(以自我方式)重新铨释。这部分众赞歌前奏曲阐明了圣咏曲调在教徒心灵上所产生的神圣意念,以抒发个人主观的宗教感受和表白个人的虔诚。正如康塔塔中所唱的:“呵, 何其虚无缥缈——人生多么瞬息易逝 ( Ach,Wie Nichtig!Ach, Wie Fluchtig!)……唯一的,全世界的慰藉------耶稣……”崇高的信念支持着他作了一部又一部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只有巴赫真正把虔诚和崇高注入到了这种具有巨大活力的音乐形式中。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可称得上是神圣的宗教诗篇。不论是赋格曲还是众赞歌前奏曲,还是托卡塔……巴赫通过他的管见琴音乐旨在表现人的衰老和死亡的种种假想和对主宰生与死的主的基督信仰,正如巴赫在其《管风琴手册》(《Dragelbüchlein》)一书的扉页上所写的:“仅为崇奉至高上帝——使至亲从中受到教益。巴赫的钢琴音乐,其动机无论是为了教学目的还是为了奉献与君王,实质上还是对上帝的赞颂。那些看似形式自由的即兴曲、幻想曲、前奏曲、托卡塔,其实同赋格一样——有着无与伦比的完美形式,表现出结构上的近乎苛求的严谨(这一点, 迄今为之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对于路德教徒来说, 上帝为世界创造了完美的秩序,在巴赫眼中,音乐更是完美秩序的反映,“是一种精神和谐的最初体验”。他的乐队组曲和管弦乐协奏曲不追求声调表面上的优美,那些各个声部中自由和独立跳跃的主题被融合成一个井有序的、充满活力的整体,具有浑厚的力量、丰满的音响和压抑不住的活力。

  在17世纪以前,管风琴并不为教徒的歌唱作伴奏,而是为祭司或合唱团作序奏或和合唱团交替单独地演奏,是合唱的代用者。17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管风琴在教会中一般已作为教徒咏唱的伴奏。在巴赫的年代,管风琴伴唱的习惯虽已风行,但在莱比锡,管风琴与咏唱还是交替进行的状态。

  巴赫的《管风琴小曲集》(共45首)是风琴圣咏曲中的重要作品,他把管风琴圣咏曲这种形式发展到了最高境界,把帕赫贝尔追求的整体性赫布克斯特胡德追求的局部的丰富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从技巧上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除此以外,他还大量创作了为管风琴而作的《众赞前奏曲》,共104首;为管风琴而作的三重奏奏鸣曲6首;为管风琴而作的前奏曲与赋格约20首,小前奏曲与赋格8首,托卡塔(Toccata)与赋格共3首,幻想曲与赋格4首等。

  巴赫的音乐作品形式多样,体裁囊括了除了歌剧外的当时流行的各类音乐。在历史上,他完善了现存的各种音乐形式。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信念使他产生无比坚强的意志,对各种形式的驾驭不啻于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他空前的发展了路德赞美诗体系的德国音乐,前人的教堂音乐、管风琴音乐。他将器乐领域中的德、法、意风格揉为一体,开创了全新的风格和创作领域,不仅使宗教音乐,亦使整个德国音乐从曾被认为是“野蛮人的东西”发展而为近代欧洲音乐文化的先驱。是信仰所产生的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热忱使他在形式上倾注了不懈的努力,他无限扩展了各种音乐形式所能达到的表现力;在器乐领域中,他努力使当时的所有乐器手法产生出所能产生的一切效果;在复调音乐中,他努力发掘主题在无穷无尽的细节中所能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对技术的超乎寻常的精通使他的音乐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实现了每个特定的音乐环境中所固有的各种可能性。

  在巴赫的音乐中,有着千变万化的技巧、丰富多彩的灵感、层出不穷的乐思、无穷无尽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巴赫似乎以他的音乐形式揭示:上帝以他的荣耀、智慧和力量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在构造上是无限多样、无限丰富、无限细致、无限深刻的。

  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有康塔塔、乐队组曲、协奏曲、受难曲、弥撒曲、独奏奏鸣曲、前奏曲、幻想曲、变奏曲、经文歌、古组曲和舞曲……其中构成他作品的四块基石便是:管风琴曲、钢琴曲、受难曲和弥撒曲、康塔塔。

  无论是巴赫的教堂音乐,还是他的世俗音乐,其创作目的无不是在于赞颂上帝,就连献给勃兰登堡大公的六首管弦乐协奏曲,也是歌颂上帝{而非大公}的。在那个时代,路德教成为民族的信仰,而这种信仰是同生活紧密结合的,宗教生活=世俗生活,宗教活动是一切活动的核心。不论诸如《农民康塔塔》之类的音乐其原来的创作目的(而非动机)多么的世俗,对于巴赫来说,一切音乐终归都是宗教。他对上帝的崇敬从头至尾指导着他的音乐,创作音乐是虔诚的表现,演奏音乐是崇敬的表示,第一个音符都是奉献给上帝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所有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除了赞颂上帝,纯洁的灵魂以外没有别的。

  巴赫在音乐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在这个领地里,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地。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但是巴赫内向、安静的性格,终身为教会与宫廷服务,不出国门一步,让他生时默默无闻,死时也是悄然地离去。正如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所言: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虎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巴赫在世时,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伟大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他的技术和启示经莫扎特和海顿发扬光大,又由贝多芬加以扩展,为一个时代开辟了新的空间。他的音乐,你怎能不动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