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徐惟聆的三个城市

人物档案
  徐惟聆,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小提琴家之一。出生于上海一个音乐家庭,早年就曾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其后又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李牧真和林耀基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受到当时来华访问的斯特恩、梅纽因以及小泽征尔等音乐家的关注及高度赞赏,并被选中参加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的演出。20年后,再次拍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20年后重返中国》。
  1993年到2000年,任香港管弦乐团第一副团长。2000年11月起,应邀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
  徐惟聆看着窗外,回想第一次看到纽约的情形。在那个烟雨蒙蒙的早上,灰狗巴士从隧道中驶出来,人,突然就陷身于壁立的摩天大楼之中。她模仿着当时的情形,把头仰得几乎能够到自己的背梁。然后哈哈地笑了起来,说:“好高啊!好高啊!”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岁的日子。她哈哈的笑声,好像曾有那么一霎间的停顿,空荡荡的餐馆好像响起了一阵阵的回音。徐惟聆的眼睛好像迷茫了一下,然后我又听到了笑声和话声。她说,“看得我颈都痛了。”一切又恢复正常,坐在我对面的徐惟聆一样的明艳开朗。
  徐惟聆的简历很厉害,师从过多位大师,并和多位大师同台演奏,获奖无数。并且是第一个在卡内基音乐厅及林肯中心艾维利•菲舍尔音乐厅举办音乐会的中国内地音乐家,被誉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青年小提琴家之一。

纽约13年
当年出国有点糊涂

  1980年出国的她说当年出国很有一点糊里糊涂,对留学生的生活没有一点概念,只想着学琴。
  “英语基本不行。学校里学的Never forget class struggle(注:不忘阶级斗争),基本上没有机会派上用场。一开始时,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人照顾,很痛苦,背井离乡呀!”徐惟聆轻松地说着当年的难处。家中的独生女,重点培养对象。1977年恢复高考就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一帆风顺,万千宠爱在一身。在飞机里待十几个小时之后,就变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徐惟聆在美国的第一所学校在马里兰州的小城市巴尔的摩,一年后转到纽约的朱莉亚音乐学院。“看到纽约,马上从心理上就靠得很近,不知道为什么,就知道这是我所要的。感觉对了,很激动。”徐惟聆说得前后摇晃,显然今天这感觉还是很清晰的。“我喜欢纽约,现在还很喜欢。”
   到纽约时徐惟聆20岁不到,住在朋友家中,第一个学期只有半额奖学金,基本上没有零用钱。到第二个学期,拿到全额奖学金,开始有一些演出机会,才支撑了下来。
  “当时我住在86街一户洋人家里,替他们看小孩换取住宿。学校在66街,每天走20条街去上学,可是走得很愉快,真是精力旺盛!有时候跟几个朋友穷高兴,包包饺子,买点便宜不过的鸡腿肉吃。廉价,却都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徐惟聆停了一下,语速缓下来说:“我还是比较幸运的。”
  纽约是一个大都市,也逃不过大都市让人讨厌的地方,地铁里面无表情的过客,冷冷的空气,冷冷的感觉。“纽约客非常自我,竞争激烈,没有温暖。尤其是在朱莉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匆匆的,竞争意识很强。人必须得更独立,更努力,也就更缺乏相互的关怀了。我更加渴望的是亲情,是关怀,是爱。”
  我说:“那你肯定谈恋爱了。”她哈哈地笑着说:“会有一些回忆吧!觉得还不够,还是觉得苦。”后来她到了曼哈顿音乐学院念研究生,后来就开始了独奏者的生涯。
  “纽约是我度过青年时代的地方,有很多震撼、经历、挫折。印象深刻,历历在目。在我心里分量很重。”徐惟聆说。

香港7年
开始发现名牌的魅力

  独奏者的日子虽然风光,可也是飘摇的。虽然活得不错,可谁也没法保证10年后是否还能如此风光。她说,我还是喜欢稳定一点。于是她就去了香港。选择香港的原因有很多。因为她父母到香港定居了;因为香港管弦乐团招一名副首席,而她又拿到了这个位置;因为嫁给了余隆,他满世界跑,她住在香港或者纽约都一样。她说,一切好像都是顺理成章的。
  “当时奔三十了,老大不小,心里有点彷徨。不安于当时的状态,内心特别需要安定,就觉得是改变一下的时候了。”徐惟聆说这话的时候没有笑。
  在香港,徐惟聆开始发现名牌手袋的魅力。1994年花了一万三千八百元港币,买了一个Chanel的手袋。黑皮、大方格纹、金扣,把手是两条长长又耀眼的金链。我问:“有了之后感觉怎样?”她脸上是满满的笑容,举起手向后一摆,说:“好极了!现在还在,拿出来也还绝不丢人。”这不过是她当时月薪的四分之一,并不过分。
  虽然香港有买不完的包,虽然她说香港的便利是没得说,吃、穿、人文、文明、规范,都很理想,虽然她的事业在香港,女儿在香港出生,可是她也说,这不是我一辈子要待的地方,不是我的归宿,不是我的家。
  “我丈夫的工作主要在北京和国外,我经常是一个人独当一面。我就想,我要的到底是什么?分开住也可以,但是也觉得够了,有点疲惫了。我在香港也生出了漂的感觉。可能也有一点厌倦吧,不过主要还是想要那种稳定的感觉。于是觉得是时候看下一步了。”

北京7年
有了归宿的感觉

  2000年是徐惟聆第二次来北京生活。1978年初,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她就在这儿生活过两年。
  “1978年来之前对北京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幻想,崇拜得不得了。天安门、故宫、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激动极了。也是对新生活的一种喜悦吧,看什么都新鲜,也没有父母在身后看着。”徐惟聆双眼闪着光,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到首都来的感觉。“2000年再回来居住,感觉很复杂。环境不好,却又是很亲切。在路上走着,想起了从前曾经常骑车在这儿经过,想起就在这儿老师带着我们买油条,几乎就泪洒当场。”
  回来前,徐惟聆年收入过百万港元,回来则是每月收入几千元人民币的教授。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
  “正在我想下一步的时候,我和母校有了新的接触。有点报效母校的意思吧,也的确是想要改变了。好日子一定要有钱,却也不需要有很多钱。真没有了,也没怎样。”徐惟聆直爽地说,一点不怕别人误会了她的意思。“现在我没有太多的拼搏精神了,想过好日子。什么都想要好一点,从前没有这个想法。有能力办得到就很高兴,没能力的就不想了。”她说刚从法国的波尔多区回来,在酒庄待了二十几天,感觉很舒服。
  回到北京,又是一个新的经历。从前是一个演奏者,今天虽然还演奏,却主要是教别人了。
  走过三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是今天的徐惟聆的一个组成部分。我问她最喜欢哪一个城市,她说她也说不清。出生地上海固然重要,可当年的家在哪里都找不到了;纽约固然激情震荡,却也苦涩难耐;香港固然安乐愉快,却没有归宿的感觉;北京却是留有她青春记忆的地方,也是丈夫的常住地。她在北京买了房,安了家,当起了教授。她说,有归宿的感觉了。

相关音乐会详情:
广州交响乐团2008-2009年音乐季
大师风采
——奥科·卡姆指挥西贝柳斯专场音乐会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广东省星海音乐厅
指挥:奥科·卡姆(首届卡拉扬国际指挥比赛金奖得主,当之无愧的最佳西贝柳斯诠释者)
小提琴:徐惟聆(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家之一)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曲目:
西贝柳斯 小提琴协奏曲
西贝柳斯 第一交响曲
时间: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晚8:00
地点: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票价:¥200(贵宾票)/160/120/80(学生及长者票半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