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巴托克:民族音乐不是“新鲜而廉价”的噱头

巴托克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史上的经典大师,他的音乐是沟通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严肃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桥梁,同时激发起同时代众多作曲家的创造活力。
巴托克(Bela Bartok)早期作品受到勃拉姆斯、李斯特、瓦格纳和理查德·施特劳斯影响。1905年开始,巴托克对民间音乐产生浓厚兴趣,花大量时间去收集、分析、研究匈牙利民歌,随后这种研究又延展至东欧各国、埃及和土耳其的音乐。研究成果大大影响了他后来的音乐创作,最终,他远离了浪漫主义的音乐,并形成融合古朴民间音乐因素和现代音乐多变性的强烈个人风格。《乐队协奏曲(Concerto for Orchestra)》,呈现的正是巴托克音乐的这种特质。
巅峰之作
19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匈牙利抬头,巴托克于1940年移民美国,但美国人对他充满民族色彩的音乐不感兴趣,坐食山空,直至一贫如洗,1943年还患上不治之症。在他陷入人生低谷时,库谢维茨基音乐基金会考虑到巴托克的处境和独立倔强的性格,决定委约他写一部交响乐作品,作为庆贺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库谢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1874-1951)70岁华诞,以及担任该团指挥20周年纪念,酬金1000美元(在1943年是一笔大数目)。
这一委约让巴托克精神大振,思想和创作力像火山熔岩般喷发,全无创作的四年“沉寂期”结束。他最初想写一首“芭蕾舞交响曲”,继而又想写一部合唱曲,最后写成 《乐队协奏曲》,前后用了不到两个月(1943年8月15日至10月8日)。
巴托克完成乐队协奏曲后病情再度恶化,但仍凭着无比的意志力出席了1944年12月1日,由库谢维茨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的首演,目睹他生命中最成功的一刻。首演后该曲还被安排在同一个月内再演出3场,都获得热烈反响,库谢维茨基更认为“这是近25年来最好的交响乐作品”。
巴托克一生所著甚丰,但其在世时很少有人“真正”认识他的音乐,更不会认识到他在音乐上所作的贡献。而在他死后,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广泛地在全球各地演出。
实为交响曲
巴托克的作品就其和民歌的关系可分为三类﹕1、直接以民歌改编;2、以民歌作主题;3、由自己创作的具有民歌韵味的主题发展成的大型作品。《乐队协奏曲》便属于第三类的音乐。
欣赏巴托克这类型的作品,便要知道,匈牙利音乐的节奏,深植于巴托克的血脉中。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容易找到任何匈牙利民歌的旋律。他认为表面运用一下民族音乐,是“新鲜而廉价”的噱头,他希望对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涉及更深邃的内涵。为此,巴托克的作品乍听之下有点艰涩难明,大多是不和谐的和声,但却往往活泼有力,时铿锵,时粗朴,都是直接的情感陈述。
巴托克这首《乐队协奏曲》的名称亦令人感到有点混乱,实质这是一首交响曲。采用“协奏曲”作为曲题的原因,在该曲首演的节目单上,巴托克亲自撰写的简要说明作出了交代:“这首类似交响曲的管弦乐作品之所以叫《乐队协奏曲》,是因为乐队中一些个别的乐器是按协奏曲独奏乐器组的方式来处理,如第一乐章展开部的铜管赋格段,末乐章弦乐器演奏的基本主题的‘无穷动’,第二乐章中一对对乐器依次奏出的辉煌乐句,都可看出这种技巧性的处理。”
也就是说,这首用大编制写成的管弦乐曲,在曲中采用了一组独奏乐器和全体的管弦乐队协奏的形式,这是一种属于18世纪大协奏曲(巴洛克协奏曲)的形式,巴托克为了强调这种与大协奏曲的关系,因而以“协奏曲”作为名称。
同时,巴托克在节目单中还写道:“这首协奏曲的气氛(除第二乐章外),代表逐步过渡到非常悲哀的悼歌(第三乐章),终于进到对生命的肯定的乐章。”这是欣赏这首五个乐章的交响曲的一个有用指引。
撰文/周凡夫(香港资深乐评人)
相关演出
走进东欧交响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