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蒋明:非典型民谣歌手的典型生活



《再见北方》精装版中除了有CD,还有卡带,这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才有的情怀。

2010年,蒋明生了场大病。病好以后他想:“如果这次真挂了,我最想干的是什么?就是这歌没出,这是我的心病。”他把十多年前写的压箱底的歌翻出来,写歌的纸早已泛黄。他要为自己做一张CD,这张CD后来变成了他人生的第一张专辑《再见北方》。

这一年,蒋明年届不惑,有着一份收入优厚受人尊敬的工作——南都娱乐周刊副主编。同事里没人知道他居然会唱歌,不仅会唱歌还会作词作曲,不仅会作词作曲,还会跳舞。

听蒋明讲他的故事,就像读微缩版的上世纪80年代以降的中国历史,连排版我都替蒋明想好了,标题可以延用这种模式:****年,中国……****年,蒋明……

【1986年】
电影《霹雳舞》由上影厂配音后引进中国,那一年,中国大地掀起了霹雳舞热潮。大街小巷,你都可以看到少年戴露指皮手套、身着牛仔服,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的动作。

这一年,那个叫蒋明的初中生,迷上了这部电影,他一共看了27遍,从和一群同学一起看,到最后只有他一个人还在看。之后他拜师学艺,考上陕西省歌舞团的青年团,开始了两年多四处巡演的日子。从陕西穿过秦岭到四川,再从四川北上甘肃。

【1988年】
1988年齐秦的《狼》1、2先后在内地正式发行,在此以前,齐秦的音乐已经通过其它渠道流入内地。

那时团里有一个人专门唱齐秦的歌。外形很酷,是那个年代受年轻人敬仰的文艺青年的范儿。每次他唱歌,蒋明都会挤到台边听,心想这歌怎么这么好听啊。

1989年,蒋明结束了巡演生涯回到西安。他经常去那个人家,他家有很多港台流行音乐的盒带,蒋明用了半年时间,把这些盒带一一翻录。那时没钱,翻录只能用比较差的四海磁带,两个人在一起时也就喝点啤酒,但一把木吉它和音乐,填补了所有生活的苍白。

齐秦、罗大佑……大量的港台歌手,特别是台湾民歌运动后的成果涌入蒋明的视野。那种接受完全是囫囵吞枣不作区分的全盘接受。

【1994年】
广州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知名唱片公司有太平洋、新时代、白天鹅、中唱,知名音乐人有:李海鹰、陈洁明、李广平、李汉颖、李小兵、杨湘粤、陈小奇、浮克。红极一时的歌手有:陈明、毛宁、杨钰莹、李春波、林依伦、甘苹、陈汝佳、周冰倩、高林生、光头李进、麦子杰……1993年毛宁唱着《涛声依旧》上央视春晚,宣告了广东音乐势力在全国的影响力。

这一年也是中国摇滚的黄金时代,滚石公司旗下的魔岩唱片同时发行了三张专辑:窦唯《黑梦》、何勇《垃圾场》、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同年,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的演唱会引发轰动。

还是在这一年,大地唱片公司推出第一张《校园民谣》专辑,开启短暂而辉煌的校园民谣热。

那是一个混乱而充满希望的年代,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到北京或广州,大家相信,只要你的歌被唱片公司看中,能出一张唱片,不,应该是盒带,你就能火,不能大火也能小火,不能小火也会留下口碑。

在此前半年,1993年末,重回学校的蒋明高中毕业了。他告诉父亲他不想再跳舞,他喜欢上了音乐。经老师介绍,他南下广州,并得到一份优厚的工作。但那不是他的目的,这时他已经写了一批歌,他开始拿着谱子去一家家找唱片公司,希望能够发表。

1994年,蒋明辞职,专门回西安做了一个DEMO,再次回到广州,穿梭于唱片公司之间。之后他又去了北京,住在亲戚家里,继续天天跑唱片公司。“跑到最后已经绝望了,大的小的唱片公司都跑了,没有人给你消息。”蒋明记得,最后一次是去拜访为陈明写《寂寞让你如此美丽》的刘彤和妮南。他们人很好,请他吃了饭。回来时已是傍晚,蒋明走过过街天桥,天灰蒙蒙的,太阳正在往下落,他的口袋里只剩下两毛钱了。

就在这天,他得到一个好消息,西安一间音像公司相中了他的歌。这之后,他问家里借了七八千元,在西安一边录歌,一边到处演出,就是那些年流行的用预录伴奏带伴奏的演出,一年能演二三十场,在文化宫之类的地方,演到后来,坐在东大街边吃饭,已经能被人认出来了。这也许是离梦想最近的日子,如果不是录音出了技术问题:磁带转速不匀。

【1998年】
上世纪90年代末,唱片市场的式微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台湾到内地。报业却在1998年进入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报业集团的成立,激烈竞争及兼并潮,报纸迅速扩张并进入厚报时代,这一切首先从改革前沿的广州开始。

蒋明大学毕业了,真巧,他学的是中文。他又回到广州,在东风路一带歌厅唱别人的歌,只要有人点他唱,他就有收入,一个月也能挣几千,但他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感觉心灰意冷,音乐不知道怎么做了,沦为街边唱歌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蒋明进入正在招兵买马准备扩版的《南方都市报》,成为音乐版编辑。“过程特别简单,问了一下有没有什么特长,然后就说你去几楼哪个办公室上班吧。办公室里没有电脑,只有一台传真机。当时没人懂做音乐版,也没人知道要做什么。这年年底,我把一年买的磁带堆在那儿,然后写了一个版的1998年十大唱片,就那一个版,大家觉得不错,因为之前没有人做这种音乐专版总结性的东西。”

这以后蒋明认认真真地做音乐版,做音乐评论。还曾受民谣歌手冬子的邀请去过北京河酒吧——中国独立民谣的发祥地,请小河他们一帮人吃了顿饭。他印象中的民谣歌手们很清贫,“好像很久没吃肉了”。另一件和民谣相关的事是,他所在的《南方都市报》2001年发起了“华语传媒音乐大奖”。2005年,大奖增设了“最佳民谣艺人”单项奖。

【2010年】
十三月唱片与榕树下网站共同发起“民谣在路上”,这件事被上升到了民谣复兴运动的高度。

同年,蒋明开始制作《再见北方》。正是因为这张专辑,蒋明被定格为一位民谣歌手。

《再见北方》中80%的歌作于蒋明在西安读大学的那几年,是“一个孩子从自己家乡出发,广州、北京……绕了一圈,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之后的作品”。

“当初并没有想过写民谣。我有了录CD的想法后,北京的朋友参与进来,他们在我家住了一个月,选歌。我拿了二三十首歌,有些根本还是一个片段的东西。当时我们就有一个想法:要把这张专辑做成一个最干净、最纯粹、不带任何商业目的,只是给自己的音乐。所以在这张专辑里,我们没有加入太多先进的音乐理念和潮流时尚的内容,它只是在最好的状态下,还原了我当时的想法,还原得很纯粹。”

有趣的是,虽然蒋明的经历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但他从来不是典型的民谣歌手。当年在西安录制失败的音乐都是些“属于流行歌的东西,可能不那么大众,但还是流行歌范畴,受台湾流行歌影响”。他本人作为乐手,也游离于民谣圈子之外。

这让我想起那个一直在被讨论而未有定论的话题:究意什么是民谣?以《再见北方》来说,它其实是一个人在经历世事沉浮后始终不能忘怀的东西,它们在成长的岁月中慢慢积淀,终有一天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流出。这样的吟唱可能少了少年的尖锐和激烈,或已被岁月打磨得外表圆润,但那个坚硬的内核从来没改变过,我想,这就是民谣吧。
相关演出
 
同桌的你——校园民谣20周年演唱会
新民谣讲堂:民谣之河,曾流经何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