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广州日报】王宏伟:对民歌抱有一颗虔诚的心
西部情歌王子和他的钢琴公主首次以“夫妻档”形式放歌广州
7月4日晚,“西部情歌王子”王宏伟将携爱妻、钢琴艺术家杨珊珊,首次以“夫妻档”亮相星海音乐厅,为广州观众呈现一台珠联璧合的音乐会,上演一场民歌与钢琴的跨界对话。前天傍晚,王宏伟在新疆某边防连采风的间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1个多小时的通话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对爱人的欣赏、对音乐跨界的思考以及对民族音乐的虔诚。
广州日报记者张素芹
跨界:不断磨合,
找到民歌和钢琴的契合点
广州日报:您7月份在广州举行的这场音乐会名叫《西部放歌——王宏伟和他的钢琴公主音乐会》,是什么样的原因促成了这样的一场音乐会?
王宏伟:其实这几年我和我爱人的合作很多,基本上每年都有一两场。不过,以“夫妻档”的形式到广州开音乐会还是第一次。现在的演出市场不像以前那么喧嚣,观众也变得越来越理性了。我在广州开过两次个人演唱会,知道广州的观众素质很高,我和我爱人也想带给广州观众这样一场艺术上比较有品位,观众也喜欢的音乐会。
广州日报:这次音乐会上,除了各自的独唱和钢琴独奏,您太太会在哪些曲目上为您做钢琴伴奏?
王宏伟:分两类,既有《西部放歌》、《儿行千里》这样听众熟悉的歌曲,也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天下黄河十八道弯》这类艺术性很强、民族风格浓烈、又比较适合钢琴伴奏的歌曲。
另一方面,如果条件允许,我也希望能用上热瓦甫、冬不拉、马头琴、新疆手鼓这样的民族乐器,更加真实地还原民族音乐的韵味。
广州日报:您和杨珊珊老师这场音乐会的主题叫“弹琴说爱”,是一场民歌和钢琴的跨界,是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音乐融合。请问这种跨界和融合对你们彼此是否有提升和帮助吗?
王宏伟:我们对彼此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太太学习古典音乐,在中国长大,弹的却是西方作品。我从小接触的都是民族音乐作品。从专业角度来说,钢琴的分工很明确,独奏的人不一定会伴奏,这就需要时间磨合。而且学古典音乐的人,骨子里都很高傲,觉得为别人伴奏是很跌份的事。但我是她的先生,她没有办法(笑)。她为我伴奏民歌,我感觉受益匪浅。古典音乐非常严谨、严丝合缝,一点不能乱来,不像民歌那样比较随意。包括我唱一些歌剧作品,她都能给我提出包括情绪和节奏上的各种建议。虽然我唱的是中国民歌,她弹奏的是西洋乐器,但在这样的不同中,我们总能找到合理的、符合艺术规律的契合点。
广州日报:能具体就一首歌讲讲你们找到契合点进行最佳处理的吗?
王宏伟:每一个契合点,每一首歌都是我们慢慢磨出来的。比如《在那遥远的地方》,现在音乐学院大家唱的那个版本很经典,两个小节的前奏过后人声就要进来,然后通过一个小间奏,进入第二段。
但是在我看来,这样处理略显古板,并不能将歌曲的浪漫情怀完整地表达出来。要知道,这首歌可是王洛宾33岁时在青海湖畔看到藏族姑娘卓玛而写的。于是,我和爱人在改编时,将前奏处理得很长,情绪的铺垫很厚,一个很长的引子之后,人声才进来。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我们取消了间奏,是连着唱的,就是要消除间奏所带来的零碎感。到了第三段,情绪又有变化,是歌者主观态度的一种表达,“我愿做一只小羊,陪伴她身旁”,节奏就有意提快了,不再那么慢条斯理。而到第四段,又变得舒缓了,原有的节奏又回来了,因为各种情景其实都是作者的一种向往。于是,深情也就汩汩而出。
爱情:我爱人一点都不崇拜我,见面之前她还不知道我的名字
广州日报:您和太太之前的合作也不少,您最难忘的是哪一次?
王宏伟:其实我们每次合作都很难忘。不过,最难忘的还是2008年12月在维也纳的“金色放歌”,当时我们新婚不到一个月,所以比较有意义。后来还在上海、美国、新加坡、菲律宾、德国合作过,基本上我的每一次独唱音乐会她都会参与。她虽然比我小13岁,但艺术修养很成熟。她4岁开始就学习古典音乐,和16岁当兵半路出家学唱歌、三十多岁才成为一个成熟的歌唱演员的我很不一样,她的艺术修养比我好,很有见解。
广州日报:您在歌唱事业上如此有成就,太太又比您小那么多,她是不是很崇拜您呢?
王宏伟:她一点都不崇拜我。她出生于1981年,我参加青歌赛的时候她已经出国留学了。我们是通过熟人介绍认识的,和我见面之前她都不知道我是谁。而且,搞古典音乐的人一般瞧不起唱歌的人,他们认为我们可以睡到很晚才起床,然后拿个水杯子喝口水练嗓子,他们可是每天一大早就去抢琴房练琴的。她是一个很清高的人,从小就很优秀,在留学期间也获得过两个国际大奖,她在事业上也很强势。一切都是缘分,她喜欢我并不是因为我在民歌领域有一些成就,而是因为她的父亲也是军人,所以她天生就对军人有好感,觉得我成熟、可靠、有安全感。而我喜欢她性格中非常单纯、阳光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看待事情方面有很高的一致性。
广州日报:您来广州将演唱的8首歌曲中有5首都是西北民歌,作为西部民歌王子,您对西部民歌的情感如此深厚,和您的经历有关吗?
王宏伟:一个人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艺术风格。比如谭盾,他为什么会写有那么多怪异、凝重的作品?恐怕跟他从小生活在湘西,那里有很特殊的民族音乐环境和人文生态有关。再赵季平,他在陕北、甘肃生活过,他的创作很多时候借鉴了民族音乐,后来到艺术研究院他也研究秦腔、陕北民歌,所以他的作品中永远都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比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
我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长大,从小就在各民族的音乐中浸染。蒙古长调、艾捷克、热瓦甫的琴声,还有黄土高原上的花儿与信天游,在这样的浸润下,我自然对西部民歌有一种深厚的感情。而要想唱出一首民歌的韵味,也必须对它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传承:对民歌抱有一颗虔诚心,
学习永远在路上
广州日报:前些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被改编成电视剧热播,片尾曲中的副歌是信天游《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不少年轻网友表示“听着听着,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出来,”请问您对民歌的传承有什么建议?
王宏伟:这是个比较大的话题。虽然如今练习唱民歌的歌手越来越少,但我一直对民歌抱有虔诚的心态。我只能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多采集一些散落于民间的作品,然后把它唱出来。坚持下去总会有成效。如果我们现在不做,以后的人想做就会更难。现在我经常去新疆边防采风,不光是采集军旅歌曲,也是采集民歌。因为毕竟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到他们家里感受他们的生活,听他们的歌曲,跳他们的舞蹈,无形之中会给我很多灵感。
广州日报:您在边疆采风中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吧?
王宏伟:是的,唱好民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深入民间,每一次经历都是学习,求学永远在路上,不能停下来。有一次,我们去一个边防连队,中间要经过一个景区,我们要换乘景区车通过。我们让景区司机唱首歌,他50多岁了,说“我拉的是歌唱家,我不好意思唱”。我们执意让他唱当地的哈萨克族民歌,他一路上唱了很多,有快歌也有慢歌,有唱爱情的也有唱生活的,让我很受启发。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过人之处,他是一个普通的司机,却能唱那么美好的歌曲。当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当地的专业演员来为我们唱歌,但他唱的民歌在我听来不如司机唱得好。
广州日报:唱歌之余,您还有什么别的爱好吗?您现在最愿意做的事情是什么?
王宏伟:业余爱好很多,我原来特别喜欢摄影,在没恋爱结婚之前,我喜欢去云南、四川等人烟稀少的地方拍摄。到那些地方之后,人变得很单纯。
相关链接:
杨珊珊是一位科班出身的钢琴家,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硕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副教授。曾获比利时“艾克赛仑” 和法国“安德尔·杜莫蒂尔”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获好莱坞“金钥匙”荣誉。
近几年,先后在国内外著名音乐厅如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汉堡艾尔博爱乐音乐厅、奥地利“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并录制了个人钢琴专辑《如此珊琴》和双钢琴专辑《黑白印象》。
相关演出
西部放歌——王宏伟和他的钢琴公主音乐会 |